通州于家坝村12个家庭农场打破“单薄”僵局 纯农业村短板变“跳板”

来源:新闻资讯 时间:2023-12-30 19:42:36 点击:

  初夏的风吹弯了麦穗,也吹得农民加快了收成的节奏。芒种前一天,通州区十总镇于家坝村的张建一早就开着久保田的收割机下了田。他说,再有两个晴天,农场里的麦子就将悉数收割完毕。

  张建是土生土长的于家坝村人,本来在北京一家公司当模具师傅,年收入有10多万元。现在运营家庭农场,收入翻两番都不止。他有些骄傲于自己的挑选:“我是村里第一个承揽家庭农场的,这条路当然走对了,不然我农场面积也不会从开端的264亩扩展到现在的418亩。”

  现在,于家坝村共有12个家庭农场,他们和村专业合作社一同,承揽了全村90%以上的土地,在这片不起眼的土地上开端了用规划农业打破了种田不挣钱的僵局。

  偏安一隅的于家坝村,乡民之前首要经济来源便是栽培小麦和水稻,是一个纯农业村,2014年于家坝村戴上了“南通市经济单薄村”的帽子。村党总支书记范永祥说:“由于零星传统的播种本钱是规划化的双倍,要改变这个局势,就要先处理种田规划化问题。”

  短板便是发力点。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,2014年,于家坝村开端平整土地,建造高标准农田,根本形成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出产格式。全村5495亩土地,陆陆续续共外包出去4650亩。

  本年53岁的王有明是江苏泰兴人。他的家庭农场是村里最大的,有1200亩土地,干活的却只有5个人。“若不是全程机械化,累弯了腰也来不及啊。大中拖、收割机、插秧机、点播机、无人植保机,这些我都有,农用机械大约10台套。”

  2016年,王有明还建了一个烘干中心,由于有国家方针补助,自己只花了13万元。“1200亩地的麦子,收下来也没那么大晒场啊,再说遇到阴雨天怎么办?我这儿一天就能够烘干50吨。除了自家的麦子,也帮其他大户烘。”

  2021年的“中心一号文件”仍旧将农业机械置办补助归入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方针。这一方针也给农场主们走机械化路途发明了杰出的条件。现在,于家坝村共具有烘干中心5家、农机70多台套。为了能让机械开到田头,村里从2011年到现在为止,共修建了57.6公里的水泥路。

  “咱们村的农机都是一致和谐的,谁家需要就先给谁家用。”正在田里繁忙的种粮大户奚建锋介绍,“本年我种了463亩小麦,一亩小麦能收近400公斤,估计本年能卖43万元。”

  2018年,于家坝村成立了家庭农场工业服务联盟,战胜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的局势,除了合理分配农机,还依托收购量的优势与农资出产厂商会集谈价,大幅度的降低了农资置办本钱。“上一年,小麦复合肥的市场价是2150元/吨,咱们把价格谈到了1900元/吨,仅这一项会集收购,家庭农场就节省了11.5万元。” 范永祥说,“下一步,咱们将持续‘抱团’开展,建立品牌意识,经过栽培优良品种,创出自己的品牌,进一步提高农户收益。”

  8组的孙赤军正在村团体合作社的农田里繁忙。“我本年66岁了,到外面也找不到事做,在这儿干活赚点零花钱,一年下来也能挣个两三万元。”孙赤军笑着说,老两口够花了,也不给孩子们添麻烦。

  “前几年,我将家里的5亩多地流通到村里了,每亩可得到800元,一年流通费便是4000元,忙的时分就在农场里打工。”43组的吴建说,有农场带动,干活也不必出远门了。咱们村里有好几个人终年在这儿打工,既挣了钱,还能够照料家里。

  于家坝村共有1628户4620人,其间劳动力2000多人。家庭农场的兴办,处理了乡民后顾之虑,一门心思外出打工经商有了更可观的收入。

  从2018年开端,于家坝村团体经济扭亏为盈。2020年村营收入100多万元,乡民人均纯收入达13528元。 ·黄艳鸣·